首页->身边好人

用爱坚守乡村教育

发布时间:2023/6/20 0:00:34 浏览:898

陈晓娟,女,1970年4月出生,石堤镇铜瓦村小教师。1990年7月参加工作,曾先后到永顺长官、抚志任教,杉木村、列夕支教,2017年9月主动要求到石堤镇铜瓦村小任教至今。工作32年,始终扎根乡村教育基层第一线,始终坚守乡村三尺讲台,默默耕耘,无私奉献,像妈妈一样,给予乡村孩子母亲般的爱,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。她说:“乡村的孩子不容易,乡村的孩子需要优质教育,乡村的留守儿童更需要爱。”

用初心坚守岗位

陈晓娟老师热爱教育事业,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,始终牢记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,做社会满意的好老师。“不让乡村里一个孩子掉队”是她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工作中,她勤奋踏实,服从安排,任劳任怨,学校各项常规,她做得最好,班主任日常工作她做的最细。办公室,家里,经常能见到她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进行义务辅导。30年的班主任工作,又苦又累,她却对人说:“和孩子们在一起开心快乐!”陈晓娟家住吉首,距离铜瓦村将近3小时车程,因为工作,她疏远了家人,亏欠了父母。2012年,陈晓娟76岁的父亲患病瘫痪在床5个月,这年她刚好在杉木村小学支教,当时作为四年级的班主任,她只请假回去看望过一次,直到父亲去世,她还站在讲台上上课。2015年9月,陈晓娟79岁的母亲摔伤住院,她没能在身边,出院回家后也是她哥哥姐姐在照顾。面对90岁高龄的老母亲,她时常心中有愧。学生生病了,病房里有她的身影。父母病了,她却常常因为上课无法照顾。“三妹要上班”,这是陈晓娟父母经常说的话。陈晓娟就是用这样一种初心扎根在乡村“三尺”讲台上。

用爱心守护留守儿童

乡村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留守儿童多,一个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,普遍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。陈晓娟说:作为老师,她给予不了孩子很多手西,但可以把无私的爱给他们。希望孩子从老师的身上找到母亲般的爱。在学校,她是老师,更像是一位妈妈。孩子病了,她买药看着孩子服下;孩子衣服破了,她亲手缝好;孩子口味差,饭吃得少,她给“开小灶”;孩子生日,买上蛋糕在学校集体过;“六一儿童节,为单亲孩子送上新衣服;冬天,为孩子烧好洗脸水;夏天,为孩子点上蚊香,都是她工作的日常。她说“在学校,她是老师,要教好学生知识,引导学生走好人生求学第一步;她是保姆,要照顾好学生在校的每一天生活”。

2022年暑假,她走访学生,了解到村里多数留守儿童在假期无人照管,便主动留校义务照看村里的留守儿童。大大小小十六个孩子,最小的才4岁多,早上7点多钟,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,一直到晚上6、7点钟才陆续把孩子接走,她一个人要负责孩子的安全,监督他们吃午饭,睡觉,还免费为他们做课外辅导,一天下来经常累的连腰都直不起来。

老人张某76岁,2022年3月动了肠癌手术,家里3个孩子,最小的4岁,最大的9岁,为了让老人多休息点,暑假期间陈晓娟主动把这3个孩子都接到了学校。还有两姐弟,父亲病故、母亲外出打工,由外婆照看,陈晓娟上门把这两个孩子也接到学校。在学校,孩子们的都愿称她为:“老师妈妈”。记者采访时,孩子们面对镜头说:“陈老师陪我们玩,吃饭,睡觉都陪着我们,就像我们的妈妈”。陈晓娟老师就是用这种母亲般的爱守护着山村的每一个孩子,陪伴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。

用家访架起心灵之桥

30年的班主任工作,陈晓娟始终坚持家访。她说:“要了解学生,不是打打电话就行的,只有到学生家里去看看,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?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?”她经常利用节假日,课后去家访。带上一点零食,学习用品,和留守老人拉家常,帮助孩子辅导一下学习,有时还帮忙干点农活。在长官镇工作的16年,长坪、马石庄,集凤、展笔、小水溪、集六等最偏远的村组她去过多次;在抚志工作9年,志寨、那必、合作,哈尼宫等地也经常能看见她的身影;在石堤镇铜瓦村工作的这5年,学校里每个孩子的家都去过。

学生田某,单亲家庭,父亲病故,母亲改嫁。她和姐姐随年迈的爷爷生活。母亲的新家就在在爷爷家的对面,若不是树木遮挡,一眼就能看见。自从母亲改嫁,就没看见过她脸上的笑容。那种两眼相望却不能相拥的母亲哪能让一个11岁的孩子笑得起来?从这以后,陈晓娟给予了这个孩子更多的关心。连续的“六一”儿童节,都为她送去了新衣服。孩子小学毕业时,在留言本上写上:“我虽然没有父亲,但我有两个妈妈,一个生了我,一个给了我母爱”。

学生向某,父母离异,1岁不到就丢给了爷爷奶奶。这个孩子先天失聪,又因为母亲离开耽搁了治疗,读到四年级了,连简单的“人、口、手”都不认识。因为留守儿童“一帮一”政策,陈晓娟认识了她。第一次走访,她爷爷说:“我们不期望孩子成龙成凤,只求她能认几个字,长大了出门打工能认得到路”。这一年陈晓娟带铜瓦幼儿园,24个孩子,3岁多点的孩子就有4个。村小只有她一个老师,一天下来,累得饭也吃不下。就是这样,她仍然坚持每天放学后义务给向诗钰辅导识字一小时,一直到老人把孙女送到县城特殊学校学习。

工作几十年,像这样的特殊家庭,特殊孩子,陈晓娟遇到很多个。只要她遇到,她都会力所能及的的去帮去扶。她常说:“教育要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,给学生需要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”。“家访”是教育的起点,陈晓娟老师就是用不辞辛苦的“家访”架起了一座乡村教育的“心灵之桥”,走进了乡村学生的心中。有人把老师比作蜡烛,燃烧自己照亮别人。陈晓娟老师却说:“老师更像一只手。当孩子摔倒了,把他扶起来;当孩子哭泣了,为他擦干一下眼泪;当孩子偏离了人生轨道,把他拉回来”。陈晓娟就是用这样一双普普通通的手坚守乡村“三尺”讲台32年,守护乡村孩子健康成长。

32年,她是有机会进县城工作的,但她却选择留在乡村。她说,她是从大山里贫困家庭走出来的,乡村的孩子需要优质教育,乡村的留守儿童更需要爱。